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5条设计心理学!
更新时间:2020-08-28 | 阅读量(33)
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,心理学的作用不容小觑。因为人类大脑的认知偏差,往往决定了用户对你的设计作何反应。
今天给大家分享5条超实用的设计心理学定律,相信会对你们很有帮助!
1、美即好用效应
顾名思义,这个效应解释了一个设计心理学现象:当界面被设计得足够美观时,用户往往会容忍一些较为轻微、影响较小的可用性问题,从而认为这个产品是好用的、可选择的。
简单的说,就是用户对产品的视觉印象决定了对产品体验的感受,也就是颜值即正义。
先来感受一下几年前12306网站的设计——
再来感受一下它现在的样子——
是不是觉得清爽了很多?顺眼了很多?如果不考虑实际使用感受,就凭你第一眼的感觉,你会不会觉得后者明显要专业很多?这就是颜值的作用。
但需要提醒一点,「美即好用」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界面好看。设计者应避免设计出“好用但丑、美却难用”这两种极端的界面,因为无论是哪一种,对用户的吸引力都会大打折扣。
2、图像优势理论
这个理论认为,图像总是比文字更容易被人记住。尤其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注意到并且持续时间很短时,或者在表达常见又具体的事物而非抽象概念时,这种效应的表现尤为强烈。
比如咱创意鬼才杜蕾斯——
看到没有,所有深情尽在图片中。有时候一张图足以表达出全部含义了,多加几个字反倒是多余的。
而且在这样一个快消费时代,人们往往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看长长的文字广告。有时候,一张有意思的广告图,更能吸引住消费者的注意力,让人细细品味。
3、曝光效应
所谓曝光效应,是指人们会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。比如我们经常见到某个人,就会越发觉得这个人招人喜爱。
在产品设计、平面设计、VI设计、建筑设计等领域,「曝光效应」又可以理解为「设计一致性原则」。指的是设计产出物应该尽量向用户传达一致的观感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信息传达等等方面,以此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记忆。
苹果可说是一致性的典范,无论门店、广告、发布会的细节等都和产品本身设计传达出一致的调性——
又比如无印良品——
4、冯·雷斯托夫效应
冯·雷斯托夫效应又称隔离效应、新奇效应。这个效应是指某个元素越是违反常理,就越引人注目、令人难忘。同类型下,元素和元素之前有明显差异,就会产生梵雷斯托夫效应。
这条原则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应用到设计中,如果你想要让某物引人注目,就要使它特殊化,例如通过色彩、尺寸、留白等等手段。
举个例子,我们都知道谷歌会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日子改变logo的设计,与平时的logo形成差异。特殊性能吸引用户注意,而且容易留下好的印象。这样就能表现google的人文关怀,让用户对这个品牌加深记忆。
教师节
母亲节
儿童节
5、奥卡姆剃刀原理
这个原理的出发点是: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。
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,选择最简单的,最有可能是正确的。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,让事情保持简单。
往往设计新人们在设计作品时,为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,总是想尽办法把所学技能全用上去。添加很多不必要的元素,不断叠加、丰富。但这样的设计往往对用户是不友好的。
来感受一下几年前的传统网站(现在也还有很多这样风格的网站)——
一个产品/作品,让用户付出的努力越少,用户越可能采取行动。正如设计领域经常提到的“Don't Make Me Think —— 不要让用户思考”,一个商业设计要尽可能让用户好理解,能轻易get到产品信息,这样转化率才高。
设计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很多很多,本文只是探讨了很小的一部分。而且基于每个人的审美和观念不同,以上设计原则也并非全部适用。但多了解这些知识,有利于我们打开思路,尝试用更新颖的角度去看待设计,或许就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。